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资讯 / 《浴火之路》到底几分“实火”,又在何处“哑火”

《浴火之路》到底几分“实火”,又在何处“哑火”

更新日期: 2024-12-28

在2024年的国庆档,由肖央赵丽颖主演的电影《浴火之路》以超过3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票房亚军。



然而,随着上映时间的推移,影片的单日票房成绩逐渐走低,尽管话题不断发酵,但并未带动票房的持续上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影片未能保持票房的热度?



我们将通过分析影片的剧情、演员表演以及整体制作水平,来探讨这部电影到底几分“实火”,几分“哑火”。



实火:制作精良、类型鲜明


影评人汪海林指出,《浴火之路》作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以打拐为切入点,并通过公路犯罪的形式展现了一场复仇之旅。



影片在制作上无疑是精良的,摄影、美术、造型以及音乐等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展现了西部和热带风情的独特魅力。以及将惊悚、喜剧等元素融入其中,这些都是影片值得称赞的地方。汪海林认为,《浴火之路》确实不算烂片,但是好片也算不上,只能算“半部好片”。



哑火:主题模糊不清


汪海林认为《浴火之路》并不是一个打拐题材的电影,而是以公路片的形式,把惊险片的样式放进去,打拐只是包装,叙事重心不在打拐上,而是讲三个江湖儿女之间的故事,复仇才是影片的核心。打拐主题并未成为影片热议的主要话题,这就是哑火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其票房逐步下滑的原因之一。



哑火:剧情断崖坍塌


从剧作角度来看,影片在最后20分钟出现了明显的问题,逻辑和人物状态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整体的观影体验。这种剧情上的短板让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付出的努力大打折扣,尤其是结尾部分的安排,让观众离场时感到不满。影片中的故事虽然在前期主打复仇的爽感,但最终未能有效激发观众情绪上的高潮。



影片通过夸张的手法惩罚了反派,但在最关键的戏剧高潮部分,动作设计和视觉效果显得平淡无奇,未能满足观众的期望。此外,影片试图探讨社会问题,但这种深度探讨并未成为影片的叙事重点,导致复仇剧情与社会问题之间的平衡感失调。


01

坏人的惩罚不够


汪海林认为,如果最终目的想让观众出一口气的话,坏人的惩罚只是停留在一种表面的惩罚。



虽然有一些段落对于坏人惩罚的爽感是有的,比如说冯德伦的被杀,实际上特别像昆汀的戏,他对坏人恶人进行一种过度的惩罚。但是到了最后的戏剧高潮的部分,影片想形成一个动作的高潮,但是视觉的部分又没有做到位,打得很一般,就很难吸引到观众,并没有实质的一个爽点或情绪上的高潮。



影片揭露了一个社会问题,但如何从根源上去杜绝它,铲除它,可能这才是观众最大的一个爽感。影片的重点没有放到快意恩仇的实质,而是人物在复仇的行为过程中实现了人物人格的自满自足。



尤其是赵丽颖她的前夫,是被雷劈死的,而不是赵丽颖惩罚的。好像老天爷惩罚,可能是一个更高级的惩罚,但其实恰恰没有实现这个满足感,它就是试图形成一个高潮,但在汪海林看来,从剧作上来讲,它是一个伪高潮了。



02

角色塑造的矛盾


影片上映后,演员的表演引发了较大的讨论。赵丽颖的演技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她的表演更适合电视剧,缺乏电影表演的张力。



汪海林认为,赵丽颖在前半段的表现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她很好地诠释了角色的复杂性和力量感,前期堕入红尘又不甘于陷落于红尘的感觉令人动容,在复仇中的杀伐决断也展现了比她以往角色更坚韧一面。



但影片后半段,赵丽颖的角色突然变得理性,这与前期的性格设定形成了矛盾。她的任务已经完成后,却又选择回头救刘烨饰演的角色,这种行为动机的变化让角色的力量感迅速衰减。与此同时,影片对赵丽颖、肖央和刘烨三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存在一定的停滞感,特别是中间部分的情感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这部分并不是演员的问题,角色的走向应该是编剧、导演等共同把握的。



03

复合类型片的摇摆


作为一部类型片,《浴火之路》融合了公路片、黑色幽默以及社会问题剧等多种元素。然而,这种多类型的融合在影片中显得略有摇摆,创作人在切换风格时迷失了方向,忽略了人物的塑造。影片前半段的矛盾和紧张感较为突出,中后段这些张力逐渐松懈,人物间的对抗感在过早达成和解后便失去了应有的张力。



影片的结尾部分是观众讨论的另一大焦点。有观众调侃结尾部分像是由ai编写的剧本,质疑影片在最后20分钟的表现是否因为剧本问题而崩塌。事实上,影片在高潮部分未能有效激发观众的情绪,两个男主角的最后一场对话显得过于脱离紧张的情境,没有抓住生死抉择中的应有戏剧张力。



哑火:冗长掩盖诗意


尽管影片在剧情上存在不少瑕疵,但也有一些亮点值得肯定。例如,在荒漠中遇到兔子的片段,这一段落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影片的诗画感,主题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然而,影片结尾部分的冗长设计反而削弱了这种美学表达的力量。



一场未尽的复仇之路


对于观众来说,《浴火之路》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尝试性作品,虽然未能完美实现其叙事目标,但其中的亮点仍然为其增色不少。未来的创作者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在多类型的融合中更加注重人物的塑造与故事的连贯性,避免在关键时刻出现戏剧高潮的失落。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