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资讯 / 2024评分最高十部国产片:《第二十条》第10名,《破地狱》第3名

2024评分最高十部国产片:《第二十条》第10名,《破地狱》第3名

更新日期: 2025-01-03

这次,番茄君为大家盘点了,2024年评分最高的十部国产片。

话不多说,我们从第十部开始:

第十名:《第二十条》,评分7.5

《第二十条》是2024年开年的惊喜之作。

年近80的张艺谋一直在进行全新的尝试,从谍战到战争,而《第二十条》是他在社会议题一次别具匠心的创新。

《第二十条》巧妙地将法治的严肃融入了喜剧叙事框架,并采用了更为接地气的市井喜剧风格,以检察官韩明的视角串联起三个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呼应的案件,每个案件都涉及正当防卫的法律判定。

这种多线叙事不仅丰富了故事层次,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案件的并置,凸显了现行司法体系中的普遍性问题。

张艺谋刻意选择了真实案例作为故事原型,增强了影片的现实说服力。

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一改往日的视觉奢华,转而采用朴实的影像风格和生活化的场景调度,平实的镜头语言恰到好处地映衬出小人物的生存境遇。

而且,让番茄君没有想到的是,张艺谋在喜剧效果的处理上技巧高级,既不落入低级趣味,又能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更深层的思考。

片中,雷佳音、马丽、潘斌龙赵丽颖等人,都贡献了极为优秀的表演,这也让“正当防卫”四个字,从此片开始,深入人心。

不过,电影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后半段情节的戏剧性处理与前半段的写实风格形成断裂,某些关键情节的转折显得过于理想化,削弱了整体的说服力。

但对观众来说,2024年能有这样的电影,依然是一种新奇体验。

第九名:《热辣滚烫》,评分7.5

《热辣滚烫》,或许是2024年争议最大的电影。

喜欢它的观众爱不释手,觉得是一次成功且创新的努力;不喜欢的观众,则称其为“减肥纪录片”。

不过,从电影内容看,《热辣滚烫》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励志电影,更是贾玲作为导演在类型片创作上的一次突破性实验。

这部作品巧妙地将喜剧元素与严肃主题相融合,通过拳击这一运动形式,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个体觉醒的心路历程。

电影采用了典型的"英雄之旅"模式,但贾玲在细节处理上别具匠心。

她没有一味追求励志片常见的"逆袭"情节,而是将重点放在主角内心的转变过程。

片中的疼痛意象贯穿始终,既是身体的真实感受,也是精神层面的隐喻,构成了影片独特的风格。

商业元素上,《热辣滚烫》展现了罕见的平衡感。

喜剧桥段既保持了贾玲一贯的幽默风格,又与剧情自然融合,没有喧宾夺主。

导演在镜头调度上也显示出明显的进步,特别是在表现主角情绪变化的场景中,光影运用颇具诗意,比如跳楼之前的那段镜头语言,展现了贾玲不俗的镜头把控力。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自我认同"这一主题的探讨跳出了简单的励志套路。通过拳击运动中的对抗与疼痛,将抽象的心理成长具象化,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主角的转变。

这种处理方式既保持了商业片的观赏性,又不失思想深度。

虽然,影片在第三幕的情感升华上略显仓促,某些情节转折也未能完全摆脱类型片的俗套。

但这些瑕疵并不影响整体观感,反而凸显出贾玲在商业片创作上的务实态度。

作为贾玲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热辣滚烫》展现了她在电影创作上的显著进步。

电影不仅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能够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表达方式,为国产励志片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第八名:《飞驰人生2》,评分7.6

《飞驰人生2》给了不少人惊喜,它将赛车题材推向了一个更深邃的人文维度。

这部续作中,韩寒更是将中年危机、阶层困境等现实议题融入叙事,巧妙运用了笑中带泪的手法,让喜剧元素服务于主题表达,使影片超越了单纯的体育励志片范畴,成为一部关于梦想与现实博弈的人生寓言。

电影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

表层是关于一个中年赛车手重返赛场的故事,深层则是对社会阶层固化、机会不平等的隐喻性批判。

张驰这一角色的塑造尤为出色,他不再是简单的"励志英雄",而是一个在现实重压下依然不愿放弃热爱的普通人,并展现了普通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更难能可贵的是,韩寒并未陷入简单的"梦想至上"的说教。

相反,它直面梦想的代价,承认现实的重量,却仍然为坚持热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这让整部影片具有了更深的思想价值。

如果说第一部《飞驰人生》是一曲对梦想的赞歌,那么这部续作则是一篇关于如何与现实和解却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存笔记,展示了即便知道成功渺茫,仍要为热爱倾尽全力的人生态度。

这种真诚的表达,让《飞驰人生2》成为近年来少有的既能引发观众共鸣,又能激发思考的类型片。

韩寒,还在进化。

第七名:《走走停停》,评分8.0

《走走停停》是一部奇怪的电影。

它以一种罕见的从容姿态,探讨了当代社会中"逆城市化"现象下个体的生存困境。

整体感觉,是平静而又有点“丧”的。

影片通过吴迪这个"大城市逃离者"的故事,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节奏与自我和解的叙事框架,展现了都市返乡青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摇摆与抉择。

电影结构松弛而富有韵律感。

它并不执着于推动传统意义上的剧情发展,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描绘出一幅关于"慢生活"的城市民俗画。

在处理节奏时,导演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既不拘泥于传统喜剧的笑料铺陈,也不刻意渲染都市返乡的困境。

而是以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展现人物在生活重压下的喘息与思考。

影片对母子关系的刻画尤为出色。

母亲这一角色超越了传统家庭剧中的慈母形象,她既是儿子的精神庇护所,也是一个怀揣梦想的独立个体。

通过母亲对表演的热爱与执着,电影映射出一代人被时代洪流裹挟后的隐秘憧憬,这种处理既丰富了人物层次,也为整部影片注入了更深层的人文关怀。

《走走停停》它打破了传统都市题材电影的套路,以一种更为包容的视角,展现了个体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多元可能。

影片中的人物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这种对"个人时区"的尊重,恰恰构成了影片最动人的底蕴。

第六名:《只此青绿》,评分8.1

《只此青绿》是一部特殊的电影。

电影自舞蹈改编而来,并且将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舞蹈完美融合。

它通过舞蹈这一富有张力的艺术形式,为观众重新诠释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不仅展现了一幅千年画卷的视觉震撼,更巧妙地揭示了艺术创作背后的人文精神。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它突破了传统舞台剧的局限,利用电影独特的叙事语言和视觉技术,营造出一个介于虚实之间的诗意空间。

特别是在青绿舞段中,舞者与水面倒影的虚实交错,完美呈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追求。

而片中,王希孟这一艺术天才的形象,探讨了艺术创作与生命意义的关系。

十八岁的少年以毕生心血创作出这幅传世名画,其短暂而绚烂的生命轨迹,恰如一支激昂的舞曲,在千年时空中永远定格。

同时,影片也着重刻画了织绢人、磨石人等工匠角色,展现了艺术创作背后群体的力量,凸显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与匠心。

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突破了单纯展现古代艺术的框架,通过展卷人这一现代视角的引入,搭建起古今对话的桥梁。

在影片结尾,王希孟穿越时空看到自己作品被后人珍视的场景,不仅是对艺术永恒价值的确认,更是对文化传承意义的深刻思考。

番茄君觉得,《只此青绿》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新的可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视角。

第五名:《从今以后》,评分8.1

大多数观众,可能没听过这部电影,《从今以后》以一个看似简单的遗产纠纷故事,深刻探讨了伴侣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法律困境和情感矛盾。

电影通过Pat的突然离世引发的一系列冲突,揭示了法律保障缺失下亲密关系的脆弱性,以及所谓"家人"身份认同的虚幻本质。

电影表达克制而细腻。

它并非着重刻画剧烈的情感对抗,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对话,展现人性在利益面前的微妙变化。

导演尤其善于捕捉家庭聚会时那种表面和睦下的暗流涌动,让观众能感受到每个角色内心的算计与矛盾。

尤其是Pat和Angie,她们的关系被处理得格外用心。

Pat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女性,既有现代都市人的独立意识,又深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这种矛盾性格的设定让角色更显真实。

而Angie的形象则打破了传统"受害者"的刻板印象,她的坚韧与尊严,以及在面对不公时的勇敢抗争,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精神。

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对"家人"概念的深入思考。

那句经常被Pat家人挂在嘴边的"我们一直当你是一家人",实则暴露了这种伴侣关系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的尴尬位置。

影片通过这个看似温情的说法,揭示了其背后隐含的条件性认可和随时可能被收回的脆弱性。

《从今以后》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善恶两面,而是展现了每个人在现实压力下的选择,以及再深厚的感情也可能被现实利益所侵蚀。

第四名:《我们一起摇太阳》,评分8.1

作为韩延"生命三部曲"的终章,《我们一起摇太阳》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精准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现实主义爱情故事。

李庚希更是凭借这部电影,加冕最年轻的金鸡影后头衔。

电影通过尿毒症患者凌敏和脑瘤患者吕途的相遇相知,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爱情在苦难中绽放的璀璨光芒。

韩延的电影,多采用女性视角切入,此片也不例外。

电影通过凌敏的日常生活和病痛挣扎,真实还原了重症患者的生存状态。

导演对医疗细节把控严谨,对生活场景刻画写实,这也让影片具有强烈的纪实性特征。

特别是在展现凌敏的自我管理、透析过程等场景时,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让观众深入理解慢性病患者的生存困境。

电影巧妙将两位主角的性格特征与其病症相呼应。

凌敏的严谨克制与吕途的天真浪漫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不仅制造了戏剧效果,更凸显了两人在相互救赎过程中的成长。

李庚希和彭昱畅的表演默契十足,尤其在情感转折的关键场景中,表现出了令人动容的真实感。

艺术处理上,韩延更是延续了自己颇具匠心一贯风格,既保持了写实特性,又不乏浪漫想象。天台、公交车等场景的反复运用,既是情节推进的重要节点,也成为情感升华的象征性空间。

最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在展现病痛与死亡议题时始终保持着温暖的基调。

它既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也不过分煽情,而是通过平实的叙事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观众在共情中获得治愈与力量。

这种平衡的把握,使《我们一起摇太阳》超越了简单的励志片范畴,看来让人感动万千,感慨万分。

第三名:《破·地狱》,评分8.4

《破·地狱》听起来像动作犯罪片,实质上是一部文艺家庭片。

它以港式喃呒文化为切入点,巧妙构建了一个关于传统与现代、父权与解放的深刻寓言。

影片通过郭氏一家的故事,展现了华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和代际冲突,以及个体在传统枷锁下的挣扎与救赎。

电影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手法,通过道生郭文文玥三个角色的内心地狱,展现了不同维度的困境与突破。

细细观察就会发现,片中每个角色都带有鲜明的象征意味。

道生从追逐利益到领悟人性,体现了职业精神的觉醒;郭文的固执与转变,揭示了传统父权的自我救赎;文玥的挣扎与和解,则展现了新一代对传统束缚的突破。

影片没有将任何角色简单定性为善恶,而是通过他们的转变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可贵。

更巧妙的,是影片对"破"这一概念的多层次诠释。

它不仅指超度亡魂破地狱的宗教仪式,更暗含着打破思想禁锢、突破传统樊篱的现代寓意。

《破·地狱》的成功在于它既保持了港片特有的生活质感,又将宏大的文化议题融入其中。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地狱或许不在阴间,而在于人间未能化解的心结与隔阂。

只有直面人性、重建对话,才能真正实现精神层面的超度。

第二名:《出走的决心》,评分8.8

《出走的决心》被誉为“拍给妈妈的电影”,它通过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的出走故事,探讨了当代婚姻制度下女性的生存困境。

影片以克制而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中潜藏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展现了婚姻中无声的压迫与隐形的剥削。

导演尹丽川选择了一个并不极端的故事:

一个普通的中年女性,一个并不"坏"的丈夫,一段看似正常的婚姻。

但正是这种平凡的设定,让影片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通过细腻的日常场景展现——下雨天不为妻子撑伞、对妻子的付出视而不见、用命令的方式进行沟通等,影片将婚姻中的微观权力关系具象化,让观众看到那些被习以为常的不平等。

咏梅饰演的李红,极具现实感。

她是一个在日复一日的婚姻生活中逐渐失去自我,最终决定找回自己的普通女性。

电影对其心理转变的刻画尤为出色,特别是那个接到丈夫为了ETC费用打来电话的场景,完美展现了她对婚姻期待的最后幻灭。

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挑战了传统"好男人"标准的合理性。

孙大勇这个角色的设定,恰恰暴露了社会对男性的低要求与双重标准。

他不赌不嫖不家暴就被认定为好丈夫,这种评判标准本身就反映了父权制度的问题所在。

《出走的决心》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展现了一个女性的觉醒故事,更在于它促使观众反思:在一个对女性要求过高而对男性要求较低的婚姻制度中,"出走"是否成为了某种必然?

影片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重新审视婚姻与性别关系的窗口。

第一名:《好东西》,评分9.1

年末惊喜,其质量确实够得上“年度最佳”。

《好东西》是一部通过声音与女性议题相互交织的作品,导演邵艺辉以独特的叙事视角,探讨了当代女性在职业、情感和家庭中的多重身份与困境。

电影以录音师小叶和单身妈妈王铁梅两条主线展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呈现出不同类型女性的生存状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叶让女儿猜声音那个片段。

导演巧妙地运用声音元素作为叙事媒介,将家务劳动的声响转化为富有诗意的意象,赋予女性劳动以新的意义和价值。

邵艺辉避开了传统女性题材的悲情路线,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和情节,展现角色的复杂性。

铁梅从调查记者到自媒体写手的转变,体现了职业女性在家庭与事业间的艰难抉择;小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则打破了人们对"恋爱脑"的刻板印象。

这些角色既不完美也不脆弱,而是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寻找自我定义的普通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电影对性别议题的讨论并非简单的控诉或对立,而是通过日常对话和行为展现性别认知的偏差。

导演对男性角色的塑造也颇具巧思,既点出了他们的盲点,又给予了改变的可能性,体现出一种更为包容和开放的性别对话空间。

《好东西》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对女性议题的敏锐观察,又不失对生活的温情理解;它也是一部既探讨道德,又探讨自由的电影。

邵艺辉在所有对立的命题中,找到了一个中庸的平衡点,以至于影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自由主义气质,让番茄君想起了伍迪艾伦。

综上:

回望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部优秀的电影,都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从类型电影的多元突破,到艺术电影的稳步发展,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人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决心,以及国产电影在创作上的勇气与突破。

2025年,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涌现,番茄君将怀着期待的心情,继续见证中国电影的成长与蜕变。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