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资讯 / 大卫·林奇病逝,美国影史最邪性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展示人类精神世界的自由度

大卫·林奇病逝,美国影史最邪性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展示人类精神世界的自由度

更新日期: 2025-01-18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今天,大卫·林奇的家人在社交媒体Facebook上发文,宣布这位美国著名艺术家已于加州时间1月15日离世,享年78岁。巨人陨落的消息一出,引发万千悼念和感慨。

虽然林奇是横跨绘画、摄影、音乐、装置、现成品艺术等多个媒介领域的全才艺术家,但他最为人所知、也将在史上留下最浓烈印记的成就,还是以影视导演的身份扬名世界。

自从1977年第一部执导长片《橡皮头》问世起,林奇在数十年的影视创作生涯中杰作频出。他执导的影片曾获戛纳金棕榈及最佳导演奖,本人则于2006年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于2019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被认为是当世最伟大电影作者之一。

正如英国媒体“不群”(Unherd)的悼文所说:“林奇是他这一代最伟大的美国艺术家之一,他对思想和欲望的运作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且能够将其转化为崇高的动态图像,以及具有巨大力量和神秘感的故事……观看他的杰作,是我们在清醒的情况下最接近体验梦境的方式。”

林奇那怪奇诡谲、迷离梦幻的招牌式另类美学风格,以及他对当代人病态精神世界的捕捉、外化和模拟,已经对不限于电影在内的各类艺术创作形成重大影响,和其偶像爱伦·坡的文学、布努埃尔的电影、弗兰西斯·培根的绘画一样,成为了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史上的丰碑。

林奇的《双峰》大大影响了《心灵杀手》系列游戏

1946年1月20日,大卫·林奇出生在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的一个富裕中产家庭,他从小喜爱画画,稍长一点后因接触到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被其中挣扎扭曲的悲剧性力量所俘获,建立了奇诡的艺术审美和对人类精神深处的探索、表现欲。

1965年,林奇和好友组团前往欧洲,意图向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学习,却因行程差错落空,无奈只能返回美国,报考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在校期间,林奇尝试将绘画和运动、声效结合,制作了风格诡异的实验动画短片《六人患病》,开始了影像创作之途。

从此,林奇逐渐变得对电影着迷,他以第二部短片《字母表》(1968)申请初成立的美国电影学院(AFI)的奖学金;第三部短片《祖母》(1970)则是纯真人电影。同年林奇搬到洛杉矶,1972年,林奇开启了首部长片《橡皮头》持续数年的拍摄,1977年方才在洛杉矶Filmex电影节上首映。

这部杂揉了了工业朋克和精神分析元素的超现实先锋电影一开始并未获得关注,但在全国各地少数大城市影院的午夜放映中声名渐起,最终破圈在北美斩获超700美元票房(影片制作仅花了10万美元),并被大师库布里克和“异形之父”H·R·吉格认为是影史最佳之一。从此,林奇开始了他迈向伟大的征程。

在《橡皮头》的成功过后,林奇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罗尼火箭》(Ronnie Rocket)的新电影,包含侏儒、摇滚乐、蒸汽朋克、奇怪的“甜甜圈人”、跨次元冒险等荒诞不经的元素,但由于构想过于放飞而被制片人否决,林奇顺势转而执导《象人》(1980)。

影片讲述了19世纪末一位英国畸形人的飘零人生。虽然这部作品不那么“光怪陆离”,较前作《橡皮头》稳重许多,但由于林奇阴森美学的渗入,《象人》的气质仍有畸形、病态的一面,展现出对边缘群体生存状态和心理郁结的精准把握,一方面是艺术上的杰作,一方面也获得票房成功和八项奥斯卡提名,使林奇进入主流。

在《象人》名声大噪之后,《橡皮头》的粉丝乔治·卢卡斯邀请林奇执导《星球大战》三部曲的终章,但被拒绝。林奇转而接受意大利传奇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的邀请,将弗兰克·赫伯特的太空歌剧小说《沙丘》搬上银幕。

电影《沙丘》(1984)历时三年制作,最终是一部全方位的失败之作,曾筹备《沙丘》电影多年未果的智利大师亚历杭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看见林奇版《沙丘》如此糟糕的成片,居然释怀大笑,本片之荒腔走板可见一斑。

纵使林奇并不拥有本作的最终剪辑权,但电影表演和场面滑稽、整体气质B级化的毛病却无法推脱,也证明了剑走偏锋的艺术家林奇,和商业大片的气质,终究还是不太适配。

1986年,回归个人化创作的林奇交出情色悬疑片《蓝丝绒》,影片融合传统的好莱坞情节剧模式和林奇式的病态精神分析风格,发掘了美国中产田园生活之下的巨大阴暗空间,在视觉意象和情欲描写上的华美登峰造极。

影片次年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随后几十年内,《蓝丝绒》的评论界地位更是越走越高,2008年被美国电影学院评选为美国影史十大悬疑片之一,创造了林奇的又一艺术高峰。

1980年代末,林奇开始了电视剧和电影的双线创作。1990年,《我心狂野》《双峰》前两季分别在戛纳电影节和ABC电视网问世。

作为媚俗狂欢风格电影的《我心狂野》荣获金棕榈大奖,但后者,这部和马克·弗罗斯特联合创作,和《蓝丝绒》一样以“小镇疑云”为故事背景的两季电视剧《双峰》,影响却更深远。

相比电影,当时的电视剧在长宽比、画面质感和声道上更接近录像带,林奇从这种看似略显粗糙的媒介中发掘出了某种“神秘性”,将电影式的精雕细琢的视听美学和复杂叙事应用到《双峰》之中,就此开创了该系列跨越近三十年的传奇(尽管在第二季结束后被腰斩,1992年的前传电影《双峰:与火同行》在当时也未获成功)。

从更宏大的电视剧发展史角度出发,林奇作为最早从电影领域跨界创作精品电视剧的壮年大导演,他的探索也显著提升了电视剧在美国艺术等级链中的地位,松动了电影和电视中间的壁垒,福泽许多后辈。

1997年,林奇的第七部电影长片《妖夜慌踪》问世。影片采用复杂狂乱的环形叙事,标志着林奇的电影从早先的晦涩神秘,彻底滑向了层层嵌套、真幻莫辨的玄学影像,在当时没有多少人能理解这部电影,《妖夜慌踪》的媒体口碑不佳,票房也完全失利——但如今,它也是林奇狂热粉丝心中的最佳之一。

1999年,林奇的第八部电影长片《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上映。影片一反林奇过往作品阴暗诡秘的“非人类”色彩,讲述了老人史崔特的公路旅行故事,节奏和缓,温情脉脉,虽然“最不林奇”,却是林奇生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2001年,林奇最伟大也最出圈的电影《穆赫兰道》问世。这部讲述好莱坞阴暗面的非线性叙事电影,由于其太令人费解的时间线而在大众中间名声大噪,所以似乎反而无需过多介绍:在2016年BBC的评选中,力压《花样年华》登顶21世纪最佳影片;在权威性极高的2022年《视与听》影史最佳评选中,高居影评人榜第八。

这样的超重量级认可,不仅足以压过一切“最难懂电影”的噱头,甚至使得影片当年在戛纳赢得的最佳导演奖,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穆赫兰道》之后,林奇的电影产量减少,从此只推出过《内陆帝国》(2006)这一部长片。《内陆帝国》一方面返璞归真、大道至简,仅花费300万美元,使用索尼的便携DV机拍摄,另一方面晦涩迷乱到几乎“走火入魔”。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荣获未来数字电影奖,给林奇的电影导演生涯划上了圆满句号。

在《内陆帝国》之后,林奇的精力转向其他艺术形式和种种神秘主义修行之中,时而拍摄广告,时而到处客串。但2014年,林奇开始着手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大项目——《双峰》剧集的第三季

该季于2017年在Showtime电视网开播,令“双峰学家”们再度兴奋,许多粉丝认为这是林奇美学和“林奇宇宙”的集大成之作,也弥补了当年《双峰》未完的遗憾。

尽管疫情期间林奇还发布了几条玩票式的短片,但他的导演生涯,实际画上句号已经有近八年之久。

林奇去世的消息,不出意外地引起全球媒体和影迷的哀悼和错愕。但对于追踪相关讯息较为紧密的粉丝而言,林奇的病逝并没有那么无迹可寻。

2024年8月林奇在接受《视与听》杂志专访时,就曾透露自己因长期吸烟而引发肺水肿,新冠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已经无法亲自执导电影;11月,林奇又告诉《人物》杂志,自己即使在家中行走也需要氧气瓶,可见他的健康状况糟到了什么程度。

不过,导致林奇死亡的这次病情急剧恶化,发生在他因森林火灾撤离位于南加州穆赫兰道的房子之后——很容易推测出,林奇的死和这次舟车劳顿的火灾迁徙可能有直接关系,乃至火灾造成的烟尘,都成了部分网友怀疑的“凶手”。

大师离去当然可悲可叹,但对痴迷于隐喻、征兆、灵修等神秘事物的林奇而言,这次死亡似乎有些冥冥之中“人戏合一”的呼应:他先是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中的老年史崔特一样患上了肺水肿,随后又按照《双峰》前传电影副标题“与火同行”(“Fire Walk with Me”)的描述一样,因“火中行走”而间接病亡……

不仅用创作将宇宙中最光怪陆离的图像和人类内心的宇宙扭结在一起,还用最后的生命将现实和虚构联系起来——林奇的传奇性不限于电影,甚至也不限于艺术,今天NASA给出的跨界悼念,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简短的创作生涯总结和死亡回顾,当然还远远不能全面涵盖林奇的方方面面:他的不同版本传记、访谈,以及学者们的专题学术研究早已汗牛充栋,难以穷尽,更别提他在电影之外的艺术创作,他颇具传奇性的四次婚姻,他对超验冥想和藏传佛教等神秘仪式的热爱,他在疫情期间“神神叨叨”每天向网友口播天气预报的趣闻……

但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刚刚离我们远去的,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而且,不止是林奇本人,美国电影的一个时代也要过去了。林奇曾在斯皮尔伯格的半自传电影《造梦之家》(2022)中友情出演好莱坞巨匠约翰·福特。福特作为美国电影的先辈巨人,遵循的是中正阳刚的保守古典美学,林奇作为美国电影在“新好莱坞运动”后成名的革新一代大师,作品风格既先锋又“邪”,和福特背道而驰,完全不在一个世界。

但林奇本人却深深崇敬福特,和偶像一样烟不离嘴,最终还因吸烟而死——这种跨越美国电影两个世代的共鸣令影迷感慨:旧好莱坞的古典和新好莱坞的叛逆看似对立,实则是美国精神的一体两面,林奇对福特的崇敬也正是出于对自身“美国性”的自觉。但如今,林奇这位当年的年轻一代也离影迷远去,这种传承关系,还能在未来的美国电影中接续下去吗?

愿大师安息。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