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资讯 / 这部电影真的那么难看吗?

这部电影真的那么难看吗?

更新日期: 2024-12-29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努力倡导一个原则,即尊重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呈现。

无论最终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市场反映口碑如何。作为行业内人士,我认为首先需要摆正一个客观的心态看待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情绪输出,这对于任何一位影视从业者而言都显得极不专业。

当然,我们还需要兼顾到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真诚印象,并尝试疏导、杜绝一些专业外的情绪。就像对于电影版《花千骨》的印象和评价,在“心律对齐”之外,还要找到“颗粒度对齐”的更有价值的评价。

客观的意见可能会让人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让人安静下来仔细斟酌如何进行改编以及对未来的作品重新梳理。这种方式也是我们可以考虑尝试的一种作品解读。

假设把《花千骨》此前的剧版神作及其影响力暂时屏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2024年开年上映的电影版《花千骨》,作为一个对仙侠题材较有兴趣的人,我不认为电影版《花千骨》应该被简单粗暴地对待。

以一个人的牺牲成全了天下,这样的一种充满格局的大爱,在女性古装题材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表达,这也是影片最想传达的“花千骨精神”——拒绝被定义,勇敢做自己。

要在一个多小时里把故事说明白,尤其是兼顾到此前剧版的影响力,对于电影版《花千骨》的主创团队来说都极有挑战性。它意味着很多既有的架构需要推倒重来,许多原著角色需要强化,更多的角色需要忽略,然后在极有限的空间里阐述原著甚至包括主创本身的核心思想。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

当很多人带着看剧版的眼光看待这部电影时就有些偏差了,因为电影版不是简单的古偶片。

影片开始,主角“花千骨”就被既定为“妖命”,她的悲剧意味中蕴含着个人的成长与蜕变。作为一个从小被孤立被霸凌的女子,磨难中的她目标清晰,同剧版相比,影版更注重把故事的空间延展出来,实际上如果认真看过这部作品的话,观众不难发现全片都是以“花千骨”的视角叙述自己的际遇:

一个背负悲剧命运的女子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区别只是以什么样的身份跃入深渊?是人人唾弃的“妖女”?还是心怀苍生的圣贤?

答案很明显,她主动选择成全,即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天下。

总的来说一个多小时的电影里,“花千骨”通过自己的视角不断让观众看到许多她必然面对的人物和命运。这种无力感时时让人感同身受。全新的观看体验与剧版相比节奏更加明快,甚至我认为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没想过面对观众叙述一个过于繁琐的故事,仙侠只是外壳,意志觉醒,或是女性意志的觉醒才是这个故事在改编中最值得探究的内核。

片中尊上白子画问她“什么是仙?什么是魔?”时,花千骨回答“修炼成仙,堕落成魔。”于是才借尊上之口引出了主题——“魔若心怀悲悯,亦可羽化成仙”。在人性的善恶两面之间,花千骨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花千骨”本身自带的属性还让我想起另一个曾引起热议的《魔童降世》:

都是“妖孽”,都是容易被误解的悲催人物。不同的是花千骨作为女孩子外形更讨巧一些,性格也更柔和一些。

电影里当她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误解时,观众能够看着她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命定之处。这种结局如果展开谈的话就深刻多了,毕竟每个人出于自身的个人经历或认知对一部作品的感触并不相同。我只依据我个人的体会讲述对于影版“花千骨”终局的回味:

当那个从头到尾都没有威胁到任何人的女孩消失在天地间时,没有人意识到其实“替天行道”也是一种“罪孽”。而自古以来,天下苍生与“红颜祸水”似乎永远脱不开干系,包括“花千骨”,神仙、魔道、天下大乱,终究抵不过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后那粲然一笑。

人性最光明之处莫过于刹那的取舍和决绝——

我想主创有其隐藏的思想表达,值得仔细体会。“大爱”思想在女性古装题材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表达。这也是影片最想传达的“花千骨精神”——拒绝被定义,勇敢做自己,这样的一种精神,即便在现代依旧有着现实关照意义,也很主流价值观。

接下来说到改编,这就又回到了影版《花千骨》在上映后遭遇的非议。这个问题必须正视,它涉及到未来可能存在的许多IP影视创作。

当年一部《花千骨》在短时间内迅速引发热议,如今时隔多年,电影版是否应该获得其应有的位置?人们究竟是否需要进行对比?是否在观看之初就已经给自己“设限”?

以上种种问题如今都真实发生了。

这让我想起另一部有些近似的《风声》,我是先看了电影版然后才追的剧版。和《花千骨》相同的是在剧版播出前同样面临过非议,随后才渐渐凭借其不同的气质扭转了口碑。

因此如上所言,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创作者的思路和故事核心是否一致的问题。其直接影响同样也在于观众是否在观影前先“放空”再看的觉悟。

先说我的结论:

无论是哪一版,《花千骨》核心都是人物的成长向。电影版更直接,把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不断被接受的困惑渐渐化为思想的觉醒。这种人物从故事开始到结束是有反差感的,“花千骨”的扮演者陈都灵在“黑化”之后可能更容易让观众对比之前她个人的柔弱无助从而心生感慨。

电影空间的延展使得这种反差感更容易让观众对女主心生同情。

不知道我的感受是否能够与真正看过电影版《花千骨》的观众共情?不过对我来说,在有限的时长里品味一个故事的另一种解读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回到故事本身的创作思路和叙事手法上谈这部电影,我相信主创团队对“花千骨”是有想法的,在此重申,应该尊重创作者的热情并肯定其态度。

影视改编篇幅长短不重要,是否是原班人马打造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观众对于作品本身的立意是否认可?是否在看过后不带情绪地去谈论自己眼中的新作品?

我想类似的争议不会只在《花千骨》身上出现。文艺作品需要天马行空,也需要置换不同的角度看待不同空间所表达的思想。这对于市场和观众,都是有益无害的。

但是,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中,电影《花千骨》用古装奇幻故事讲述人性多面和个人成长,也是难能可贵的。

一切的一切,还需要大家到电影院去观看后才可以得到各自想要的答案。

不过无论如何,尊重创作热情,才是对电影版《花千骨》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影视IP改编创作成品最客观的态度。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