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资讯 / 在张译大鹏被夸的当下,我却想起不再出声的她
前些天,冯小刚的新剧《回响》发了预告。
因为是个大女主剧,据说宋佳所饰演的角色复杂又拧巴,这让Sir想起了冯小刚一部2016年的作品。
同样是一个大女主戏。
但因为涉及种种原因,却又仿佛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
自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活在巨大的争议中。
喜欢的,说这是冯小刚有史以来最好的作品。
也有人反将一军,说它教坏大众,活该低分,迟早被禁。
于是今天。
Sir想开启这桩尘封的悬案。
看看一部“争”了七年的作品,到底是烂片不配,还是神作未醒——
我不是潘金莲
话说前头。
今天Sir不讲什么虚空中的舆论,聊电影,就只聊电影。
剧情人物皆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如果你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故事很简单。
为了生二胎,李雪莲(范冰冰 饰)跟前夫协商好了“假离婚”,结果前夫一拿到证,转头就跟别的女人结了婚。
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不说,男人还反咬一口。
说她婚前失贞,是不要脸的潘金莲。
在民风保守的小县城。
这样的荡妇羞辱对一个女人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你的名字叫李雪莲
我怎么觉得你是潘金莲呢
于是故事就这样展开。
李雪莲从始至终,只想做到两件事:
一,证明当初离婚其实是假的;
二,告诉大家,“我不是潘金莲”。
拿着手上正儿八经的离婚证。
兜兜转转十多年,李雪莲不知告了多少次状。
一言不合就上访不说。
上访无果,就往更高层继续上访——为此甚至闯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她只想证明自己当初的离婚是假的,以及,清白是真的。
可结果呢?
不仅一件事都没办成。
这里里外外还把人都得罪光了,从法院到县委、市委、省委甚至北京。
她费尽心思,却走上一条注定失败的路。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这也是冯小刚最大的争议所在。
他用一个女人的前半生,向人们展示了父权社会横亘千年的官场现状。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
这一场闹剧没有人是旁观者。
你,我。
皆在其中,皆是因果轮回。
01
氓!盲!忙!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对于这部电影,人们不喜欢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画幅?表演?
不,其实是“三观不正”。
就像一个代表性的评论是这么说的:
完全是鼓励基层刁民按闹分配
这种人就应该按照扰乱公共秩序拘留
然后得出结论:这片子就应该禁掉。
那么问题来了。
主角真的是无理取闹的法盲吗?
冯小刚真的在鼓励按闹分配吗?
我们一个一个说。
先说主角。
的确,李雪莲有苦说不出。
不懂法的她,想为自己伸冤,怎么办?
也只有拦轿告状,把事情闹大,求取青天大老爷的垂怜。
在李雪莲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底层人民千百年来对权力尊崇的惯性。
但问题是,整部片子,李雪莲的“法盲”是最大的祸根吗?
——结果显然没这么简单。
因为她最大的动机,也是整个故事的开端,来自于对实质正义的追问,本身并没有错误。
实质正义是什么?
是她和前夫明明约好了假离婚骗取二胎名额,结果对方反水。
是夫妻二人明明都有钻法律漏洞的责任,但是她成了那个被抛弃的人。
换句话说。
李雪莲心里有口气,她不是“完美受害者”,她想要的不是法律的结果,而是事实的昭然。
-你到底想怎么样嘛
-证明这离婚是假的
然后再跟这个畜生结回婚
然后再离婚
但问题是,对于除她之外的所有人来说。
这件事。
第一是没必要,第二是没办法。
前夫不会抛下现在的老婆和她对簿公堂,于他没有好处;
法官只认离婚证真不真实,流程合不合法,这是他的职责所在。
而其他被李雪莲层层状告的官员们。
他们不会花费巨大精力为一个农妇打破常规——离婚证已经扯了,官司已经打了,相关部门已经作为了。
如果真要实现她的诉求,这无异于有违程序正义。
背后的代价。
可能是对民事诉讼规则的一连串动摇,牵涉大批人员进来不说,如果开了先例,很难保证不会有后来者群起效仿……
而对现代社会而言,只有在个例上坚持程序正义,才是对整个国家的实质正义。
怎么办?
她只有坚持着千百年来“实质正义”信条,头也不回地继续上访下去。
但问题是。
李雪莲的确是个个案,但法盲李雪莲是个特例吗?
甚至于,冯小刚是借此在鼓励“闹”吗?
这一次,sir却从“法盲”的máng字上看到了另外两种意思。
其一,是氓。
现代的意思是流氓。
同样,也像原著中官员们看见李雪莲,便脱口而出的那个词,“刁民”。
而如果你们还记得那句诗经。
氓,在古代。
指的是平民,也是“氓之蚩蚩”所讲述的,女性婚姻的不幸。
一个不懂法的农妇遇到婚变。
便想让父母官,管管自己的家务事。
而从平民到刁民的转变,便是在不懂法的前提下,一个横冲直撞的底层人,所注定拥有的结局。
其二,是忙。
基层官员们总是很“忙”,忙得懒得理会李雪莲。
最讽刺的一个情节。
全片唯一向她建议走法律渠道的人,却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忙着离开,于是借着酒劲骂她法盲,推了她一把。
但这让情绪上头的李雪莲,如何听得进去?
于是唯一正确的路,也在冥冥中被堵死。
对法律的盲目,直接变成了无视。
-如果说你不服从法院判决的话
你可以去市中院 继续上诉啊
-那如果王公道贪赃枉法了呢?
-那你应该去检察院啊
检察院会对他立案侦查
-你们怎么四处推脱呢?
-不跟你交代清楚了吗?
你法盲啊你!
-你们天天这么喝醉
能不把案子判错吗?
是的。
电影并非是在鼓励“闹”。
李雪莲是法盲没错,但这只是整件事的导火索,却并非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只要你纵观全局,就会发现没有谁是真正地按照法规办事。
大家都想用最小代价的办法,解决最大的难题。
就像海报上的那个细节。
前夫在当鸵鸟,把头埋进土里,他是整件事的始作俑者,却从未想过负责;
法官在普法,可普法对象是母鸡和它的鸡崽子们,他只负责遵循流程,至于受众反映如何,事不关己;
前任县长为了躲避李雪莲这个麻烦,反被撤职,正如他只顾着捡芝麻,却对身边的西瓜视而不见;
而现任县长在晴天打伞。
总搞形式主义的他,提心吊胆,只是害怕鸟屎滴在自己头上……
所有人。
但凡其中有任何一环负起责任,事情都不会发展成最终的样子。
而他们也在某种意义上,采取了对事实的选择性忽略,越过程序走捷径,将自己困在障眼法里。
他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法盲”。
02
治!质!彘!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李雪莲从头到尾要求的都是“实质正义”,基层官员们一直在坚持的都是程序正义,双方几乎是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所以电影呼唤的是一定程度上的人治?
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归根结底,还是青天大老爷模式?
恰恰相反。
电影所说的,恰是人治取代法治的弊端。
还记得最后李雪莲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吗?
意外。
李雪莲的前夫意外身亡,她上访了十年的冤案就这么再无下文,她不再告状了,也毋虚告状了。
然而面对这突发的“惊喜”,省长却并无喜色。
他只对着下面的人,若有所思地说道:
事情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
不是我们努力的结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划上了句号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
在李雪莲事情上
各级政府
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
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
答案并没有在风中飘。
如果我们把“各级政府”当作一个整体的权力系统来看的话,李雪莲的出现毫无疑问地是打破了这个权力系统一直以来的惯性,造成了话语体系的失语,从而使得他们手足无措。
可以说,是溃不成军。
是的。
从一开始,所有人对李雪莲的态度,早就明明白白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最开始的法官是走法律程序。
剩下的人们——
有的为了留任,有的为了升职,有的为了顾全大局,有的为了蝇头小利……
他们遇事的第一反应都是:
“这会不会为我带来麻烦?”
“如果会为我带来麻烦,是不是要先撇清责任?”
所有人的工作重心只为了让上级满意。
所有人的工作目标,全是对上,而不是对下负责。
于是从法官到院长,从院长到县长,再到市长、秘书长、省长……
他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旗号,却只盯着自己的那顶乌纱帽。
就像市长的办公楼里贴着的字画。
不是孺子牛,也不是父母官。
而是不知哪个部下送来,一句表忠心般的“肝胆相照”。
恶性循环的结果。
便是人与人,都难以独善其身。
人治,让所有人,成了人质。
你们平时都嫌官小
事情出现了 不还是推到我的头上吗
平时坐坐也就算了
后天储省长要来市里检查指导精神文明建设
节骨眼上
先把她弄走
下台就下台吧
正好我不想当了
您不想干 万一市长想干呢
再说
我还想干呢
而六年前。
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
许多人除了骂李雪莲一句法盲之外,还有一种更大的声音渐响——
那就是其实大家都没错。
只不过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罢了。
官员们的确遵守了程序正义,李雪莲也蒙冤成为潘金莲,所有人都因为自己的立场、身份、境遇而具有不同的思维定势。
但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因呢?
你或许可以说,想要保住饭碗的官员们也好,想要申冤的李雪莲也罢,似乎大家都有无辜的一面。
因为体制的弊端,不是靠一个人就能扭转,也不是靠一个人就能造成的。
可问题是。
即便有人意识到了毛病出在哪里,却也并没有做出改变,甚至连最简单的尝试都没有。
这当然是一种对徒劳的自知。
但在Sir看来,却更像某种对新事物下意识的躲避,对现状的认命与逐流。
纵观全片。
只有两个人在整场闹剧中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一个是李雪莲,她是底层,是那条不受驯的鲶鱼。
而另一个呢?
是首长。
是整个庞大系统中唯一没有名字的人,也是唯一不需要标榜、美化自己的人。
规则于他们而言。
前者是没概念,而后者,是没必要。
于是在这两人之间,官场与体制形成一个巨大的菱形,在庞大而中庸的过渡中,泥沙俱下。
而官员们。
他们唯一的共性,是做一颗系统里各司其职的螺丝钉。
你可以说他们是无辜的。
面对突发情况,他们也的确无能为力,只有按照一直以来的潜规则办事。
但这样的后果并不只是墨守成规,而是本末倒置。
就像那个电影中的片段。
警察为了堵住进京上访的李雪莲,在各路口设关卡,拦车搜人。
好不容易搜到了。
李雪莲佯称自己没带身份证,说自己来北京看病。
但警察不依不饶,没有身份证,非得把她拉下车去,扔在大街上。
事情的转机是什么呢?
是旁边坐着的老大爷看不下去。
他问警察:
她要是你亲姐
你也这么不管她的死活吗
警察愣了。
过了两秒,才说道:
要不这么着
我们一会派车给她送到附近镇里去看病
好像还有点人性?
但你看这个细节:
第一,本应该为民服务的公务员,却因为上面的命令,将领导意志排在了人民需求之前,要赶病重的李雪莲下车;
第二则是。
警察的松口,看似是对李雪莲的照顾。
可你再仔细看。
他动摇的契机,是为了应对老大爷的不满。
而老人家。
外套之下,是一件颜色分明的军装。
大爷您先别生气啊
我负不起这责任
请您理解
好吧,原先以为的一点人情味儿,也随着这一幕的转变,瞬间烟消云散。
因为当人治取代了法治。
最终的结果,是向下管理,程序越过人性,也是向上负责,关系大过一切。
——所有人都变成了一枚冰冷的齿轮,再触碰不到一点弹性和温情。
权欲阉割人性。
人民不成人形。
而人质,也最终,沦为人彘。
03
忍!仁!人!
但问题是,电影说的仅仅是官场吗?
21世纪的《官场现形记》?
那你可能真的会错了意。
别忘了电影的主角,李雪莲,以及片名叫《我不是潘金莲》。
潘金莲是谁?
一种固有的,耻辱的符号。
代表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最大污名。
也正像电影中。
面对官场一群群面目模糊的男人们,李雪莲的苦衷于他们而言,显得那么轻描淡写。
他们不明白她的愤怒,也不理解。
所以李雪莲所做的,是以一种在男性主导的社会,看起来蛮不讲理的姿态,对这个制度的挑战。
潘金莲是个骂名没错。
但相比较于这个骂名,整部电影中的李雪莲却并没有纠结于男女大防的那点事,她色诱屠户、色诱老乡,自己不认那张离婚证,却上了别人的床。
甚至想让人谋杀前夫。
我行我素。
她要的,是平反自己的污名吗?
是,但也不是。
因为李雪莲要的是当年的真相,是自己被背叛的洗冤,是咽不下的那口气。
是不是潘金莲这件事对她没那么重要。
但不被凭空污蔑,不被荡妇羞辱。这,对她很重要。
相比较其他女人,李雪莲不是个善茬儿。
因为她不会“忍”。
而当时的世道是怎样的呢?
如果你们还记得那一个细节。
在法院领导给老院长办酒宴的那天,面对老院长和夫人金婚大喜,一个后生借着酒劲问了个问题:
您看您啊 跟阿姨
五十年啊
风风雨雨啊
不离不弃
给我们年轻人传授传授
到底有什么秘诀
老院长打了个哈哈。
说道:
没什么秘诀
说到底就一个字
忍
听到这里,院长夫人忍不住了。
一巴掌拍上桌子:
不对
四个字
一忍再忍
这段戏在原著中并没有出现,为电影原创。
而出于某种目的。
导演冯小刚,还安排了一个琵琶女坐在这对老夫妇身边,弹奏起一首幽怨的《皂罗袍》。
这支昆曲,讲的是杜丽娘心中的忧郁与黯然。
好似在说。
这觥筹交错间五十年的金婚,似乎也并没有像众人口中那般,和谐、美满。
这就是当时的常态。
一个忍字。
讲出了人们广泛的处世之道,也反衬出了李雪莲所谓的“不忍”,有多么的特立独行,别具一格。
因为那个年代,似乎人人都是这么过日子,你不这样,便成了另类。
那么重点来了。
到底是谁把李雪莲逼成了潘金莲的?
这在原著中描写得再清晰不过:
李雪莲将孩子托付给自己的故交,一个被男人家暴的农妇。
面对自己被千夫所指,李雪莲问那个女人,是不是和别人一样,觉得自己是瞎折腾。
可那个女人只是摇摇头。
她说:
“这就是咱俩的区别,我遇事能忍,你不能忍。”
说着捋开自己的袖子。
“看,这是让老臧打的。
忍也是一辈子,不忍也是一辈子,我虽然怕事,但我佩服遇事不怕事的人。
李雪莲,你比我强多了。”
面对她这句话,李雪莲哭了,她抱住她,说:
“孟兰芝,有你这句话,我死了都值得。”
这是“刺头”一般的李雪莲。
在整个故事中,所流露出为数不多的温柔。
因为终于有人懂她。
终于有人明白她如此这般的意义。
——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是不想让人用一个污名脏了自己。
这样可以反抗的权利,可以拒绝污名的权力,可以不忍的权利,比什么都来得重要。
她的努力,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基本的,人的体面。
就像《七武士》中那句台词。
农民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如果他们不这样,又能怎样?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产生些许疑惑。
为什么这样一部有态度的电影,豆瓣评分仅有6.7,而且很多人对此不以为意?
Sir觉得,或许我们可以从结尾的那个片段看出些端倪。
李雪莲想去果园上吊,却被果农拦下,要求她去别的地方自尽,坐收渔利:
你要真想死
去前面
是老曹承包的
他和我是对头
李雪莲没有去。
她只是看着对面果园的方向,阳光下,眼里似有泪水闪动。
什么意思?
因为在那一刻,李雪莲忽然意识到了,这个世界,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
所谓真相,和别人的官场之路,甚至和果园收成相比,都无足轻重。
是的。
向来以大众为风向标的冯小刚,这一刻并没有选择所谓的大团圆结局。
他选择了悲观的绝望。
选择了背对观众。
这在一个流量导向的二流社会里,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以及珍贵。
而结果呢?
当年,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电影没有戳中心脏,说隔靴挠痒。
现在,我们却惊呼起这部电影“当年居然能上映”。
七年的时间的确可短可长。
短在于冯小刚这期间只匆匆拍了两部电影,便远离电影的江湖了。
而长呢。
环境的变化,让人仿若经历了一整个时代。
自诩聪明人的冯小刚。
或许也不会想到如此的结局。
就像电影的结尾,李雪莲背对镜头,看向远方。
那隧道尽头。
那洞的外面。
不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金世佳主演电影《最好的相遇》:治愈之旅,爱的真谛!
2107 电影资讯 2025-01-07汪小菲凌晨喊话大S各自安好 目前该博文已被删除
1577 娱乐新闻 2025-01-09一定要保护好张译
1569 娱乐新闻 2025-01-10《康斯坦丁2》宣布被砍!遭到烂片牵连,项目进展十分绝望
1559 电影资讯 2025-01-11经纪公司否认李到晛上半年入伍:具体日期还没定
1527 娱乐新闻 2025-01-09赵雅芝酒红色长裙亮相海南电影节 仪态雍容优雅万千
1473 娱乐新闻 2025-01-09郭晓婷回应站过车保罗 表示提议没被采纳是合理的
1471 娱乐新闻 2025-01-08《芭比》发布预告 真人芭比开启喜剧冒险经历
1469 电影资讯 2025-01-1061岁杨紫琼回马来西亚跨年,带法拉利总裁男友聚会,二人感情稳定
1468 娱乐新闻 2025-01-09emmm,这惨不忍睹的爱情
1443 娱乐新闻 2025-01-08官宣!张若昀66集古装大剧即将上映,预约热度赶超《庆余年2》
1442 电影资讯 2025-01-07韩国总统夫人抢老公风头又被喷!脸越来越假,失礼翻车争议多~
1427 娱乐新闻 2025-01-09“生不了孩子”的奔四女老师,出轨自己学生,结局太现实
1407 电影资讯 2025-01-10被爆料养干儿子侵犯名誉 蒋雯丽将"娱记"诉至法院
1373 娱乐新闻 2025-01-07